美食的魅力,在于它能夠瞬間喚醒我們的感官。一道精致的法式甜點,細膩的奶油、酥脆的撻皮與香甜的水果相互交融,每一口都是對甜蜜的極致追求;一鍋熱氣騰騰的重慶火鍋,麻辣鮮香的湯底中翻滾著各種食材,刺激著味蕾,讓人欲罷不能。美食不僅滿足了我們的口腹之欲,更是一種情感的表達。在家庭聚會中,一道道家常菜傳遞著親情的溫暖;在朋友聚餐時,共享的美食拉近了彼此的距離。美食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,不同地域的美食各具特色,反映了當?shù)氐臍v史、風俗和生活方式。
然而,過度追求美食往往會對健康造成負面影響。高糖、高脂肪、高鹽的食物雖然美味,但長期大量攝入會增加肥胖、高血壓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風險?,F(xiàn)代社會的快節(jié)奏生活使得外賣、快餐成為許多人的首選,這些食物通常營養(yǎng)不均衡,缺乏膳食纖維、維生素和礦物質等重要營養(yǎng)素。此外,不規(guī)律的飲食習慣,如暴飲暴食、過度節(jié)食等,也會擾亂身體的代謝平衡,影響消化系統(tǒng)的正常功能。
那么,如何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保持健康呢?這就需要我們在美食與健康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。
首先,我們要樹立正確的飲食觀念。美食并非只是追求極致的口感和豐富的味道,更應注重營養(yǎng)的均衡。在選擇食物時,應遵循“食物多樣、谷類為主”的原則,保證攝入足夠的碳水化合物、蛋白質、脂肪、維生素和礦物質。增加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、優(yōu)質蛋白質(如魚、禽、蛋、瘦肉、豆類)和健康脂肪(如橄欖油、魚油)的攝入,減少加工食品、高糖飲料和油炸食品的消費。例如,在享受一頓火鍋時,可以選擇清湯或番茄湯底,多搭配蔬菜、豆制品和瘦肉,減少對高脂肪肉類和加工丸子的攝取。
其次,學會控制食量是關鍵。美食當前,很容易失去節(jié)制,但我們要明白,適度的滿足才是長久之計。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,避免一次性攝入過多食物,減輕腸胃負擔。同時,要注意細嚼慢咽,這樣不僅有助于更好地消化食物,還能讓我們在進食過程中及時感受到飽腹感,防止過度進食。比如,在品嘗一塊蛋糕時,慢慢品味它的香甜,而不是狼吞虎咽地吃完。
再者,合理安排飲食時間和頻率也不容忽視。規(guī)律的飲食有助于維持身體的生物鐘和代謝節(jié)奏。盡量保持每天三餐定時定量,避免晚餐過晚或睡前吃夜宵。此外,偶爾享受美食大餐也是可以的,但要注意調整后續(xù)的飲食,增加運動量,以消耗多余的熱量。例如,在參加完一場豐盛的宴會后,第二天可以適當減少食物攝入量,增加一些有氧運動,如散步、慢跑等。
除了飲食方面的調整,結合適量的運動也是實現(xiàn)美食與健康平衡的重要環(huán)節(jié)。運動不僅可以消耗熱量,幫助控制體重,還能增強心肺功能、提高免疫力、改善心理狀態(tài)。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,如瑜伽、游泳、騎自行車等,每周堅持進行一定次數(shù)的運動,讓身體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保持活力。
最后,培養(yǎng)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樣不可或缺。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身體的新陳代謝和自我修復,減少因疲勞而產(chǎn)生的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。同時,要學會應對壓力,避免通過暴飲暴食來緩解情緒??梢酝ㄟ^冥想、閱讀、與朋友聊天等方式來放松身心,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(tài)。
在美食與健康之間找到完美平衡并非一蹴而就,它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地做出明智的選擇,養(yǎng)成良好的飲食和生活習慣。美食是生活的調味劑,健康是生活的保障,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,我們才能在享受美食帶來的愉悅的同時,擁有健康的身體,去擁抱更加美好的生活。讓我們用心去感受美食的魅力,用行動去守護健康的底線,在美食與健康的和諧共舞中,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篇章。
]]>受訪專家:
中國農業(yè)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(yǎng)工程學院副教授 范志紅
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營養(yǎng)系主任 彭 景
中國烹飪協(xié)會清真專業(yè)委員會專家顧問 陳連生
很多菜名都帶有寓意
美國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學院任韶堂教授及其團隊走訪了美國7座城市,查閱了6500份菜單,涉及65萬道菜,通過大數(shù)據(jù)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越是高檔的餐廳越愛在菜單中暗示一些信息,主要通過3個手段:一是原產(chǎn)地提示。高檔餐廳的菜單上會頻繁出現(xiàn)農場、牧場、林地、花園等字眼,以強調食物的優(yōu)質來源,這類詞語的出現(xiàn)次數(shù)比大眾餐廳多15倍;二是工藝提示。高檔餐廳的菜單愛用“秘制”“主廚精選”“私人定制”等彰顯烹調技藝和個性化服務的詞語;三是外來詞語提示。高檔餐廳的菜單更愛用外語,彰顯風味上的異國情調。
中國烹飪協(xié)會清真專業(yè)委員會專家顧問陳連生從事餐飲管理工作60多年,他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我國菜單也愛用這3種做法。菜單中,食材原產(chǎn)地說得越具體,顧客就越覺得菜肴的品質可靠。地名也是美味的象征符號。比如,“避風塘”原是香港供漁船躲避臺風的場所,漁業(yè)的繁榮催生了“海上廚房”的發(fā)展,于是逐漸形成了獨特的“避風塘風味”。此后,凡是帶有“避風塘”字眼的美食,都象征著水鄉(xiāng)漁村的美味。工藝方面,我國菜單體現(xiàn)得更淋漓盡致,炒、煎、炸,爆、涮、燜、燴、煲等共計36種基本烹飪方法,讓菜名變化極多。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異國美食走上了尋常百姓的餐桌,大量外來詞匯也慢慢被大眾接受,比如水果沙拉、西冷牛排等。
除此之外,我國菜單還有自己的特點。一是表達隱晦,喜歡用比喻和象征暗示食物的美味與不凡,比如芙蓉雞片,形容雞片雪白嫩滑,如芙蓉般綻放;二是突出尊貴,各大老字號餐館最喜歡在菜名中加入“皇家”“特供”“龍鳳”等字眼,以彰顯美食的尊貴,比如湘菜“百鳥朝鳳”,相傳是慈禧太后的最愛;三是利用名人軼事,賦予菜品與眾不同的寓意,比如左宗棠雞,就是借著晚清軍事家左宗棠之名火起來的,江南名菜東坡肉也屬此類。
做法、食材里的健康信息
專家指出,除了寓意,菜單中其實還隱藏著做法、食材和搭配等方面的健康暗示。
做法:多蒸少炸。揚州大學旅游烹飪學院營養(yǎng)系主任彭景告訴《生命時報》記者,中國菜做法多樣,在菜名中就有體現(xiàn),不同烹飪方法健康等級不同。
最健康的是涼拌菜,如涼拌木耳、涼拌菠菜等,食材只經(jīng)過水焯等簡單加工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營養(yǎng),原汁原味。
蒸的做法其次,營養(yǎng)損失較少。在餐廳里,越是高品質的食材越會選擇清蒸的方式,能最大程度地保留食材的本味,比如清蒸鱸魚等。
燉、燜、煨處于健康第三檔,一般用小火或微火,烹制時間較長,因此不少營養(yǎng)溶于了湯中。如果菜肴里油鹽放得不多,便可邊吃菜邊喝湯,比如茶樹菇燉雞湯、排骨煨藕湯等。
炒、爆、熘以油為傳熱介質,操作迅速,加熱時間很短,所以營養(yǎng)流失不多。烹飪中,如用淀粉勾芡,使湯汁濃稠,對維生素C有保護作用,也更利于鎖住食材中的其他營養(yǎng)。因此,大家點炒菜時不妨點勾芡的。
電烤也是一種比較健康的烹飪方法,精確控制溫度,食材中大量油脂被烤出,而其他營養(yǎng)損失不多,比如錫紙烤魚、錫紙烤肉等。但若用柴、碳、煤等明火烤,因火力分散,烤制時間長,營養(yǎng)損失就會很大,還會產(chǎn)生致癌物。有些餐廳說是烤,但為了快捷,通常先炸一遍再烤,不利健康。值得提醒的是,很多餐廳的巫山烤魚都是先炸后烤。因此,點菜時最好問問店家,究竟是如何烤的。
油炸是最不健康的做法。炸制過程中,食材中所有營養(yǎng)都會出現(xiàn)不同程度的損失,如果油溫過高或炸油使用次數(shù)過多,都會生成不少致癌物。有些菜名雖沒有“炸”字,但也是炸的,比如香酥雞等帶有“酥”字的菜肴,一般先裹淀粉再炸,含油量更高。
食材:跟著季節(jié)吃。陳連生告訴記者,菜名中另一個關鍵信息是食材。選擇食材時,最好考慮以下兩點:一是種類。食材種類越豐富越好,建議關注包含多種食材的菜肴,比如一鍋鮮、雜菌煲等,不僅營養(yǎng)豐富,食材間味道融合,也更好吃。
二是時令。除了冬季,我國多數(shù)地區(qū)都有當?shù)貞臼巢?,這些食材自然成熟,沒有經(jīng)過長途跋涉的運輸,味道和營養(yǎng)相對更好。因此,點菜時最好考慮食材是否應季。以北方為例,春季的香椿、菠菜、芹菜,夏季的黃瓜、絲瓜、西紅柿,秋季的玉米、蓮藕、山藥,冬季的胡蘿卜、白菜、卷心菜,都是應季蔬菜。
俗話說“冬吃蘿卜夏吃姜”,吃什么食材還可考慮不同季節(jié)的身體需求。比如,春天是生發(fā)的季節(jié),可以吃些有生發(fā)之氣的芽類蔬菜,比如豆芽、豆苗、春筍等;夏季氣溫高,易上火,吃些苦瓜、黃瓜、芹菜等,利于排毒、解熱、除煩;秋季干燥,銀耳、蜂蜜、雪梨等清熱潤燥的食材就是不錯的選擇;冬季寒冷,適宜溫補,可以吃些牛肉、羊肉、蘿卜等。
搭配:風味營養(yǎng)都要考慮。陳連生表示,中國菜講究搭配,若搭配合理,不僅色香味俱全,營養(yǎng)上也有優(yōu)勢。不妨從3個角度考慮菜肴搭配得是否合理。一是風味互補更好吃。一種肉食搭配一種素食便可達到這個效果,比如白蘿卜配羊肉、雞肉配板栗、鴨肉配山藥等。
二是口感統(tǒng)一或形成反差??诟邢嗨频拇钆淇梢允擒浥滠?,如糯米藕、滑蛋蝦仁,也可以是脆配脆,如青椒炒土豆絲、黃瓜拌豬耳等。另一種思路是,將口感完全不同的食材搭配,比如腰果雞丁、榨菜炒肉絲等。
三是營養(yǎng)搭配利于吸收。比如豆腐含鈣多,而魚肉中豐富的維生素D能加強人體對鈣的吸收。因此,魚肉燉豆腐就是一道很好的補鈣菜。類似促進營養(yǎng)吸收的搭配還有牛肉燉胡蘿卜、青椒炒木耳等。
聰明點菜的三個原則
光了解一個菜肴是否健康還不夠,還要講究飲食平衡。在外就餐時,如何保證一桌菜肴的營養(yǎng)合理呢?中國農業(yè)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(yǎng)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提出了三個原則。
食物種類應豐富,葷素搭配要合理。中國膳食指南推薦,每人每天應攝入12種以上食物,每周達到25種以上,以滿足人體多種營養(yǎng)需求。很多人可能點了一桌子菜,看似豐盛,但種類非常單一,比如有的是燉豬肉、炒豬肉的豬肉組合,有的是水煮魚、紅燒魚的魚肉組合。點菜時,不妨把食物分成肉類、水產(chǎn)類、蛋類、蔬菜類、豆制品類、主食類等幾大類,以一葷配三素的比例,在每類菜肴中點菜,確保食材豐富、營養(yǎng)平衡。推薦大家多點含菌類的菜肴,比如蘑菇、木耳、金針菇等,利于身體健康。
多選粗糧、豆類和薯類。膳食纖維有助于加速腸道蠕動,防治便秘,維護腸道健康。但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我國居民每人每天膳食纖維攝入量僅為11克,離25克的推薦量差距甚遠。粗糧、豆類和薯類富含膳食纖維,建議適量多吃。在外就餐,不能不吃主食,建議用粗糧、豆類和薯類替代精白米面,還可以點玉米餅、小窩頭、紫米粥、綠豆粥等。很多餐館推出了“五谷豐登”等粗糧薯類組合,包括蒸玉米、甘薯、芋頭、南瓜等,也是不錯的選擇。除主食外,還可考慮將粗糧融入到?jīng)霾嘶驘岵酥?。比如點一些含雜豆類的涼菜,既能緩解饑餓,又能延緩進餐速度。點熱菜時,也可點一些加入粗雜糧的,比如玉米炒蝦仁等。
考慮每個人的營養(yǎng)需求。一家老少去餐廳吃飯,點菜時,最好考慮每個人的營養(yǎng)需求。要有適合老人的松軟、易消化的食物,比如百合蓮子粥、雪梨瘦肉湯等。孩子處于生長發(fā)育期,不能少了鈣和蛋白質,可以為他們點個牛奶燉蛋、魚頭豆腐湯等。
最后,范志紅表示,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,人們在外就餐的頻次越來越高,而調查發(fā)現(xiàn),餐館菜肴油鹽用量普遍超標,長期這么吃,可能誘發(fā)多種慢性病。因此,建議消費者在外就餐時最好叮囑服務員少放油鹽。當消費者普遍有了健康意識,就能督促餐飲業(yè)進行烹飪改良,在外就餐環(huán)境才會變得更安全和健康。
]]>